- Mar 28 Fri 2014 07:51
昨日之櫻
- Mar 03 Mon 2014 19:02
聖靈充滿或自我暗示

- Feb 16 Sun 2014 07:09
神的僕人
台灣的傳道人請她們來探望我,和她們見面的那一年, 她們住在法國北部一個叫 Lille的大城市。在兩周之前就和我約好見面時間, 我不怎麼熱衷, 既然她們特地要來探望我, 就定下了約會。
- Jan 31 Fri 2014 07:34
人神關係
我們都會遇上那樣的時刻:在困頓黑暗中摸索,尋求指引;在痛苦恐懼中渴望安慰、解脫。聽說,尋求神是人類的本能之一,所以神的概念會不分地域和文化而自然產生。某時某地祂被稱為「宙斯」,另一地祂叫「佛陀」、「阿拉」或「耶和華」。
我不確定是否尋求神是人類的天性, 但早期人類會揣測雷鳴閃電的意義,想像季節變換的祕密,也會質疑生命的來去。我是誰?為什麼在這裏?這是人類永恒的疑問。很顯然地,隨著科學的進步, 生命的奧祕被一點一點地揭曉後,我們對神的概念也在逐漸變化中。
我在格友James的"宗教的代價是交出個人自己"這篇文章中,看到網友"世間孤鳥"很有意思的回應:「上帝創造萬物,人類創造上帝。」事實似乎就是如此。不論是佛教、回教、基督教,幾乎每個宗教發展擴大後,都會分裂成不同宗教觀的派別, 我所知道的基督教就有長老會、浸信會、循理會、靈恩派....各教派有各自的禮拜儀式,彼此互不相干,想想這也合乎常理。不同的能力、經驗與心智的人們即使在同一個教派中, 他們對經典的解釋不必然相同,各人也不可避免的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在此信仰內容中斟酌取捨。各執己見的結果就是分裂。連經典的解釋和教條都在隨著時代的改變而修正, 這印證了世間孤鳥說的「人類創造上帝」,狹隘的觀念,就會產生一個偏狹的神。
在形形色色的文化、習俗和觀念的世界, 很難令人信服某一個宗教是唯一的、 絕對的信仰,去相信某一教派對經本的解釋為絕對真理也同樣不可理喻,雖然傳道人會說:「神已經派祂的使者到世界各地去傳道,他們或者曾敲你的門,而你拒絕打開,同時你就拒絕了天堂。」這說法沒有說服力。
一個生長在回教家庭,自小背誦可蘭經的孩子,長大後會信仰阿拉非常自然。我在最困頓的時候,也很自然的向基督祈禱,因為那是我所知唯一的祈禱方式。即使有回教徒向我宣稱:「阿拉是唯一的真主。」我也不太可能因此皈依回教。聽說有人從道教徒變成基督徒,或從天主教徒變成佛教徒, 他們都有自己對宗教的見證, 但並不是因為哪個宗教更純正,而是因為那個宗教更合乎當事人內心的需求。如果尋求神是人類的天性, 那麼神就無法被任何宗教所壟斷。
每個尋找信仰的人,出於不同的理由加入宗教組織, 有些人需要賞善罰惡的神;也有人的神是一個交易的對象,一種供需的關係;有人尋求內心的平靜;有人渴望超自然的神跡。各人對神的形象,多半是依自身的需要而有各自的描繪,這是何以一個嚴厲的神在團體中成形時,被稱為靈性導師或教主的人可以任意在身體或精神上控制並虐待信徒而得到團體的默許, 甚至成為幫凶。這些帶著各種心理背景的人神關係,普遍存在於各個宗教或組織裏,使每個宗教產生一些聖徒,也有謀權圖利的假冒者。冒充靈性導師的神棍並不罕見, 因此,運氣好的話,我們選擇的宗教可能成為心靈的寄託,運氣差的話,它就是一個心靈的綁架者。
不正派的宗教和傳道人, 在一般互動中會令人產生被強迫和控制的不適感, 所以這也不完全靠運氣。 參加任何一個組織或教派需要保持一定的警覺, 雖然他們常常會說:「你需要的是信心而不是頭腦。」我對這句話持保留的態度, 在堅定信仰的同時, 人還是需要一定的辨識力。
格友揚弦在上一篇的討論中說:「宗教面紗底下那些盲目的追隨者,為什麼會輕易接受操控? 比如陳巧明事件。」
- Jan 22 Wed 2014 17:08
三個故事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威廉王子和畫家弗朗茨·克呂格騎馬並行,1836年
文/余曉平
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一個從蒙昧時代走出來的故事,讀一讀過去,讀一讀周邊發生的故事,或許我們從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發。這三個聽來像寓言的故事是否也能給我們一些啟發呢?
第一個故事:
清末,法國使臣羅傑斯對中國皇帝說:“你們的太監制度將健康人變成殘疾,很不人道。”沒等皇帝回話,貼身太監姚勳搶嘴道——“這是陛下的恩賜,奴才們心甘情願。怎可詆毀我大清國律,干涉我大清內政!?”
評論:大清國人人有病。 什麼病? 做了奴隸而不知道自己是奴隸,還以為自由是病。 林語堂先生曾說過,中國有一類人,身處社會最底層,權利時時刻刻在受到著侵害,卻有著統治階級的思想,處處為統治階級辯護,在動物界能找出這麼弱智的東西都幾乎不可能。
第二個故事:
十八個世紀,德國皇帝威廉一世曾在波茨坦建立了一座行宮。 一次,他住進了行宮,登高遠眺波茨坦市的全景,但他的視線卻被一座磨坊擋住了。 皇帝大為掃興。 這座磨坊“有礙觀瞻”。 他派人與磨坊主去協商,打算買下這座磨坊,以便拆除。 不想,磨坊主堅決不賣,理由很簡單:這是我祖上世代留下來的,不能敗在我手裡無論多少錢都不賣!皇帝大怒,派出衛隊,強行將磨房拆了。
倔犟的磨坊主向法院提起了訴訟。 讓人驚訝的是,法院居然判皇帝敗訴。 並判決皇帝在原地按原貌重建這座磨坊,並賠償磨坊主的經濟損失。 皇帝服從地執行了法院的判決,重建了這座磨坊。
- Jan 12 Sun 2014 18:45
一級棒的牛蒡
http://lauralolitson.blogspot.be/2014/01/blog-post_12.html
日本料理中常見的牛蒡Burdock,看起來像樹枝一樣不起眼,一條也不過二、三十元, 營養價值卻號稱非常完整,平民價格卻是貴族營養的養生食材。除了高膳食纖維能 促進腸道蠕動,使嗯嗯順暢外,還含有多種營養素;多酚類植化素、礦物質及17種 胺基酸,可降血脂血糖平穩情緒等。 Wow! 好處這麼多根本就是我的菜,適合容易便秘偶爾會有情緒的我,上超市特地買幾條
- Dec 27 Fri 2013 07:10
歲末有感
那被隱藏的祕密想必就是那樣洩露的吧? 以為把它埋在一個隱秘的角落, 想必我是經常無意中讚歎,無意中喃喃自語,眼睛凸出,亮著光彩,聖誕老公公就發現了。
臉書的親友們說:「像往年一樣,一定要拍下聖誕聚餐的餐桌喲!」那有什麼問題? 不過是每年歲末重覆的儀式。話說得很滿, 忘了事總有萬一,年終時又添一筆。
我花了時間構思聖誕餐桌佈置,材料都是自家庭院剪枝鋸木時收集的,客人的座位名牌就用兩條樹枝綁在一起,插幾片長青樹葉在名片前,經濟又天然。郤在我得意地拿起相機拍照時,那跟了我很多年,去了很多地方的佳能G7,連聖誕節都不跟我過了,本來它偶爾跟我賭賭氣,有時按不動它,在我最需要它的聖誕夜,鞠躬告廢。沒能拍下聖誕餐桌,幸好把名牌留下來當證據。
- Dec 24 Tue 2013 08:29
蕾絲裝飾
聖誕準備工作終於在前一天完成, 接下來明天的聖誕夜要忙一整天,直到半夜一點聚餐才會結束, 過節也得有好體力, 然而我郤在這期間感冒了。
雅虎於本月26 日終止服務, 趕緊再搬了兩篇, 重讀去年聖誕節的文章, 說到蕾絲, 我記得格友Shillo曾說, 她看不出蕾絲手工藝的價值何在? 今年拜訪一位鄰居老太太,她用大量的蕾絲作為家庭擺飾,令我大開眼界,可惜當時沒帶相機,郤在網路上看到這樣的蕾絲桌飾,非常典雅。藝術品也許沒有什麼實際用處, 但它若能觸動一個心靈,產生一種賞心悅目的愉快感,甚至一種更深沈的共鳴,它的審美價值便從由而生。
聖誕過後,將再度投入筆耕生活,書寫會伴我度過漫漫寒冬。
先祝福新交舊友
聖誕快樂!
- Dec 24 Tue 2013 08:00
2012聖誕
若不是周末,商區平日人不多,聖誕節前,很明顯感受到氣氛的轉變,街樹有了裝飾點綴,熠熠生輝,比起十年前的光景,樸素許多,但,有人潮就有生氣,逛街的女孩隨著流盪的聖樂哼起來,經濟雖不見好轉,過節的心情倒是愉悅的。
和以往的每個聖誕夜一樣,天色黯的很快,至少不算冷, 白天攝氏八度,據說蘇聯正面臨有史以來最冷的十二月,西伯利亞的日溫低於零下五十度,最冷的地區還降至零下七十幾度。航班與公共汽車均取消。相較之下,今年比利時的聖誕夠溫暖。氣候的極端化似乎越來越明顯。
除非必要,即使昏黯,下午五點之前,我們不開嬁,在室內幾個焦點,燃起燭火,在最暗的角落,聖誕樹熠熠爍爍。
我和喬一面包禮物,一面看電視播出的聖樂演出,這種音樂節目換著台看,可以持續到深夜。聖誕夜在比利時是傳統的家庭聚餐,通常在下午六點半開始,禮物是給聚餐的親戚準備的。親戚們也會帶禮物來交換,選禮物太費心思,還不如送禮券來得實惠。
- Dec 24 Tue 2013 07:04
聖誕聚餐
晚上六點整, 一分不差, 鈴聲響了, 紳士淑女們帶著花束和優雅的微笑, 在同一時間一齊到達, 沒讓誰等誰, 幾乎可以確定, 客人可能早到了5 分鐘, 郤坐在車裏等準點按鈴。不論生熟, 四個貼面禮, 寒喧祝賀一番, 便一一在客廳入坐。
據新聞報導, 年底商店交易熱絡, 但今年整年的業績比去年更差。然而再壞的景氣, 聖誕節的晚餐與治裝費, 是早編入的預算, 省了一年後, 還能勉強擠出來。
再怎麼不如意, 聖誕夜聚餐, 仍氣定神閒, 一派祥和, 優雅的微笑, 無懈可擊。以往客人都帶著禮物互贈, 今年大家不約而同的送禮券, 怕買的禮物不合對方的需要, 不如送禮券, 讓收禮者挑選自己真心想要的禮物, 在景氣差的時候, 佛萊蒙人也顯出他們重實際的一面。
紫葡萄配奶黃乳酪, 鮭魚片裹蘆筍, 比利時萵苣塗一層山羊奶酪....食材都悉心配色, 賞心悅目, 令人食指大動。它們看起來秀色可餐, 嚐起來原汁原味, 相當清淡。佛萊蒙人的聚餐, 一般重視氣氛和視覺的享受多過食物的美味。
一年中, 我最不能怡然隨性的, 便是這種正式聚餐。
- Dec 15 Sun 2013 08:16
他年重逢在水城
我比約定時間早到一小時, 一個人在中世紀的巷弄間流連. 偶爾要讓路給馬車, 可答可答, 從這頭到那頭,車身在轉角消失, 整理照片的此時, 漸遠的蹄聲還扣響在心裏, 像妳來了又去的足音。
- Dec 02 Mon 2013 04:06
寒窗夜話--部落格五周年記
忽然翻到舊文,部落格五周年記,很快就要寫七年感言了!冷眼讀著,像旁觀者,而我果然已在局外,驀然驚覺,兩年前的那個我,已經離開好久好久了。我懷疑我還能寫這種文章嗎?
一個月前在臉書上遇到老同學,見她甜甜的笑容,我記得她,看她貼上的畫作,才猛然憶起,是她!就是那位愛畫畫的同學,她擅長用針筆畫禿樹,線條細緻,意境幽邈。她曾經印製成小書籤分送給同學,當時我獲贈一打,欣喜萬分,每一張都有一行詩抄或一句箴言。至今我還記得有一張蒲公英底色的書籤,畫上一排挺直的樹幹,枯枝都向天空伸展,題著這麼一句--生命不是玄奧的義理,而是紮實的努力。在我惶惑不安的青春歲月,我時常惦記,郤什麼也紮不了根,但那一排枯樹和它的枝椏,怎的就紮進了我心裏?
後來,我到比利時的第一天,在高速公路上,它們竟成列一路伸展,我在心頭歡呼:「我認識你!我年少時就認識你!」查了它的名字,原來這就是"白楊",冬天葉落盡時,高高的枝椏間夾著一窩窩鳥巢,彷彿捧著一口碗向蒼天乞討。
「那位同學是妳嗎?」我問。她依稀記得有這麼件事,但已不知書籤上都畫了什麼。我描述了一番,是嗎?是嗎?她很驚奇,糟糕,同學中只有我對這事有印象。可不是嘛,青春已遠,大家相偕老去。
攝氏零下五十度是什麼概念?那是我不曾經歷的。有一年春節,零下17度,我抱著孩子在八達嶺走長城,覺得那冷我可以在戶外忍受一天。
歲末在蘇聯某地,攝氏零下三十幾度的地方,停電斷了暖氣,母親們著急地看著溫度計的刻度繼續下降。我想到倪匡說,倘若人凍死,他臉上會掛著笑的死去。
- Nov 13 Wed 2013 09:06
生命之秋
這是今秋我經常推著輪椅行經的田野, 我使用油畫效果把它們改裝成一幅幅風景畫。照片其實也不錯, 只是畫的線條不那麼明晰,有朦朧的美感。秋葉很體貼地一點一點變了色, 我們也在慢慢適應季節的變換。秋總是熱熱鬧鬧,用色彩裝飾宴席,又慷慨地奉上成熟的果實,享用了還能儲存過冬。
今秋比去年還暖, 在去秋的文章裏, 讀到自己寫過相同的句子, 去秋比前年秋天還暖, 氣溫大約真是逐年升高了。去年我推著輪椅, 在玉米田裏穿行。我們行經墓地, 談論生死,揣想輪迴。克麗絲汀曾說:「如果我能活到明年秋天....。」又是一個秋天, 我們仍沒有定論, 但已不談論生死。
她更關心每日生活瑣事, 她會說著樹花與莊稼, 季節與果實, 提醒我該是種鬱金香球根的時候了, 別動那些玫瑰, 等明春才剪枝。她一路喃喃自語, 並不等我應答, 直到她說得開始喘氣,有時我懷疑她是在說給我聽,還是在想像她親手做這些事? 那絮叨在秋風裏散成無可奈何的落葉, 斷斷續續, 對人世的依戀無所寄託, 終於落地,又被一陣風掃去,窸窸窣窣。
- Oct 24 Thu 2013 16:45
路呵路,飄滿了紅罌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