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生活經驗在多大的程度上影響他的人格? 當我說我喜歡獨處, 是否獨處是由一種不得不的處境,轉為一種習慣?當我說我樂觀開朗,這些我認為的屬性是隨著環境改變的嗎?我所謂的我,是一個隨著經驗和對應此經驗的感受而不斷變化的個體嗎?果如其然,不僅性格決定命運,命運也改變性格。
說起影片中的蘇珊時,不得不提到Wilfred Owen, 他是一戰期間,公認最偉大的戰地詩人之一,他是個虔誠的基督徒。十九歲立志成為一名詩人,就此沈浸在詩歌中。命運郤另有安排。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他在法國南部工作,遠離戰爭的威脅,他的母親從英國寄一份郵報給他,戰地的消息令他產生罪惡感,於是在1915年10月參加志願軍,在英國受訓一年。
1916年最後一天, 他被送往法國的西線戰場,數天之內便經驗歷了戰爭的殘酷。他說,那些勇敢的人爭相趕赴一場他們眼中偉大光榮的事業,身著軍裝的威儀令他感到驕傲,到了前線,才發現自己陷入一個大屠殺的泥沼裏。在積水兩英尺深的壕溝裏跋涉,遭受毒氣襲擊,觸目是發臭腐爛的屍體。1916年到1917年歐洲經歷一次最嚴酷的寒冬,他們睡在厚厚的積雪和霜凍中。
他在戰鬥中遭受大炮襲擊,造成"炮彈休克"(shell-shock), 被送到愛丁堡的精神病醫院療養。這期間他開始寫詩,所有使他成名的有關戰爭的詩作, 是在15 個月內寫成的。
出院後他再被送回戰壕,他寫信給他的母親,把自己描述為“一個受良心烤問的拒服兵役者”。 作為一名軍人和愛國者與作為一個基督徒的信仰極端相悖,他的成長經歷、性格、宗教與其人生哲學,完全不適合一個士兵的角色,但在最前線,你不殺敵,敵人殺你,不容分秒猶豫,除了要直面的道德困境,還有失去戰友的內疚痛苦,承受死神日夜窺伺的精神壓力。
他在詩歌裏,不自覺的承認,為了發揮自己作為士兵的最大作用,盡可能殺死人類同胞,他的行為不再能表達自己的意志,在極端的創傷性經驗中,他與其他前線士兵一樣,經驗道德情感的喪失,成為一個麻木不仁的殺人機器。在戰場上,他們只是一個被驅動的齒輪,這需要痛苦的心理調整。他說:"我的大腦呆滯,感官都被燒焦了。"真正的自己己不復存在。
1918年11月11日 停戰的鐘聲在各地響起。一封電報傳到他父母家中,通知他的死訊。
有一段他寫給母親的信說: "我們被敵人包圍,我倉促地爬到地面,機槍一陣陣快速飛過,我感到一種莫名奇妙的興奮,我們通過毒氣重圍,子彈像細雨從天堂飄落...。”這種心理狀態的描述,令人顫慄。一個人在特定的環境裏,可以在多大的程度上由恐懼中脫困,變得無畏而麻木或因刺激而歡躍。
在戰爭時期極端惡劣的生存條件下,有些人會成為一名適應良好的英勇戰士,他們自發地參與高危險的行動或工作,準備好隨時作出最大的犧牲,他們更像戰鬥中的玩家,能在驚險中自得其樂,並由此發現一個更大的生活自標與意義感,與戰友發展出比任何時候更深刻的兄弟情誼。
也許蘇珊就是在瘋狂的世界裏適應良好並能自得其樂的那類人?因此戰後的世界使她因失落而迷惘?
再回到這部電影"Plenty",二戰後的英國看起來生機勃勃,至少女主角的生活在我眼中是活潑的,有生氣的,男人們從戰場回來了,百廢待興,被破壞的社會需要重建,被摧毁的秩序需要改造,陳舊的觀念需要被革新。
下班後,各階層的人們走過路邊一爿簡陋的咖啡攤,要一杯熱咖啡,冷冽的空氣裏,騰起一陣高談濶論,一群人滔滔地說著投入新世界的種種,工作或戰後生活的瑣碎細節。戰爭畢竟結束了,儘管不盡人意, 總算有了可供立足的憑藉,才有心力計畫未來。咖啡苦得很香,很多人來分享,蘇珊又感受到戰時那種熱切的希望,都在她的杯裏冒著熱氣。
以她的經歷和膽識, 不必太費力就可以得到生活中她想要的東西。工作、男人或愛情, 除了她念念不忘的情報員,大概沒再愛過誰。她的賭徒性格,吸引了一位與她性情廻異的外交官Raymond。
她冒著生命危險所爭取的新世界並沒有隨著戰爭的結束即刻來到,她曾冀望著她那一代重建一個新社會, 可惜人生太短,短到看不見那緩慢而漸進的變革。
她對這世界失望透了, 戰後人們的庸俗市儈,遠不及她在法國鄉間所經驗的溫情和戰友之間的情義。事實是,在非常時期,人們必須凝聚力量,並肩作戰,那是求生的需要。戰後人們又被驅迫著轉向滿足基本生活的追求,人類的困境是普遍而命定的。
影片中對二戰後的英國社會著墨不多,但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的心理學家弗格姆是這樣描述的:" 二戰後,西方的經濟逐漸恢復,科學技術進步,帶來物質財富的豐裕,它創造了社會生產力,工業社會所造成人的生活方式的機械化和商品化,使人變成了機器附屬物,失去了個性, 失去了作為人的豐富性與完整性。
是因為這樣的背景,導致人與社會的疏離,加深了對人生的無意義感與對現實的無能為力嗎?

然而許多事物正在變化。爵士樂興起,杯觥交錯間,新思潮在發酵,酒館裏生機滿滿。誰說它沈悶?當然作為觀眾, 我是在導演的取鏡裏看到比較廣濶的圖像。而當我是倚在大圖景裏的一個小窗口,很可能看見的是乏味沈悶的屏障。
她時常懷念戰時的"革命感情",在黎明前,昏暗的天空有傘張開,一個陌生男子緩緩地從天而降,彷彿是一種命運華美的降臨,她的皮包裏一直留著他的袖釦。她心目中那種偉大的"革命感情"不是可以輕易被取代的。
她太耽溺於記憶中被美化的理想,因而無法接受現狀,愛她的人們跟她在同一個現實環境中, 仍能追求美好追求愛, 而她身邊的人只是她用來達到目的一種手段。愛情不過是一次打獵行動的刺激, 而非對愛情本身的追求。一切取得的太容易時,獵物顯得乏味無趣。Raymond只得黯然離去。
這世界不再能提供可追求的有價值的事物,她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憤世嫉俗。心靈的及時雨遲遲不下,遂逐漸乾枯。那時她會再去路邊的那爿小攤, 喝一杯熱咖啡,在短暫的那一刻,她的理想和信念也可能再度復活。
她有了一種瘋狂的念頭,她想給自己未來的孩子物色一個理想的父親,既然這世界己不能提供新鮮和生趣,她就自己孕生一個,我猜她選上Mick,可能因為他和戰時那位英國情報員的在氣質上或某方面有幾分相似?在那個保守的時代,作一個單親媽媽該是離經叛道的行為,但如果一個孩子可能給她帶來新的希望,她是不甘平庸的。
作單親媽媽的希望破滅時,她開始自恨,她痛恨自己跟一個她不愛的男人有過那麼多次無意義又無結果的性,痛恨那種不清不白的齷齪,痛恨那男人的糾纏不清,可能真正刺痛她的是他手上的那束可憐的鮮花,那是愛情, 至少是關心,一個她不愛的男人至少還能愛,而她永遠失去了愛人的能力,失去了戰時她曾擁有的純潔。她憤怒地朝他頂上的天花板開了三槍,隨之棈神崩潰。
Mick說得對, 她變得自私殘酷又危險。人的天性中有一種改造環境的力量,當形勢不利時,人會藉由改變自己的想法和態度,選擇妥協適應,這改造和適應兩種力量在生活中交互作用,彼此影響,這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不健全的環境會逐漸形成一種心理疾病,弗洛姆說:"只顧適應而不改善,那是市儈;只顧改造而不適應, 就是瘋子。"
還愛著她的外交官Raymond把她帶回家,這就是她嫁他的理由。她追求自由的心靈也不自主的尋找一種安全, 當她擁有安全時,又感到沈悶的窒息, 這是矛盾的困境。可惜了她沒當James Pond的情婦,郤當一名外交官的妻子,這意味著她的言行舉止必須合乎一定的規範,說些得體的外交辭令,少些個人色彩的凸顯。她當然失敗的徹底,她連在表面上妥協的意願都沒有。
破壞很容易,但重建需要更大的耐心,至少需要部分的妥協。可能她太性急,而人生又太短,人們試圖改變歷史的進程,付出巨大的代價,郤要到下一代才看見果實。
一戰期間,男人上戰場,社會勞動力由婦女接替,女性的地位因此提高,經另一批人的抗爭努力,婦女得到選舉權,女權運動興起。 十九世紀資本主義世界的問題, 到二十世紀已大為改觀,十九世紀的改革家所提出的基本主張, 大多己變成現實。在最發達的幾個西方國家,對工人的剝削己經削弱,時至今日,工人的處境與地位也發生了急劇的變化,這些影響是巨大的。
她毁了丈夫的前途,一場爭執後,她只拎了皮包就離家了。霧色籠罩的街頭,每條路都朦朧,去哪兒都一樣,就跟著路燈走。再去小攤喝一杯咖啡,郤煨不暖心中的希望。橋上燈影綽綽,照不亮己經熄滅的熱情。即便如此,彷彿還有什麼東西值得等待,渺茫又不完全絕望。不要放棄啊,生命裏一定還有什麼被留下來,只等她向深處摸索。
她沒有放棄尋找他的下落,她曾經去參加戰時地下工作伙伴們的聚會,只為了尋找他,但沒有他的消息。
濱海的幾幢樓房挨著,裸露在一無遮蔽的沙灘。遊人早已遠去,兩三只小船擱在空曠寂寥的岸上,鳥群飛來,呱噪一陣,又四散飛去。
也許他還是那個理想主義者,還保有志同道合的革命感情,還能點燃她對生活的盼望。終於他來了,沒有從天而降的英姿,他來了,和她一樣,己屆中年,英氣被現實磨蝕殆盡,她大約己經看出他也和大多數的男人一樣,便不想追問關於他的種種。
他是在BBC電視台的專訪時看到她。知道在現實社會裏,她至少混的有頭有臉。而他一直在生活的邊緣掙扎,為生存不斷讓步, 有家庭的男人能不妥協嗎? 他也常常自問,戰時伙伴們的犧牲,至少為新世界成就了什麼,但他也沒有看到那答案。
他不清楚他來找她究竟是期待什麼?是希望嗎?是溫情嗎?是了解嗎? 然而,一切都太遲了,她己經一無所有。她坐在床上吸大麻,一面聽他的告白,他的故事像大多數人的一樣,了無新意,她打起磕睡,走吧,走吧! 如果相思了多年,最後找到他時,才發現他們在精神上像兩個互相乞討的乞丐,走吧,己經沒有更多的可以分享或給予彼此。走吧!
她歪斜著躺在床上,喃喃地睡著了。他輕輕取下她手指夾著的大麻,洗了酒杯,大概他的生活窘迫,遂順手將半瓶酒塞進衣袋裏。收了煙盒放進她的皮包,發現被手帕裹著的一對袖釦。原來她一直保有最後的希望,於今油盡燈枯。他拉上床褥蓋住她,熄了燈,走了。
讓我胸口一悶的故事, 很多事都回不去了...
很棒的電影賞析 絲絲入扣
好感人的情節.
戰爭真的是殘酷無情.
但是偏偏從古到今.
世界裡到處充滿著戰爭..
想從網路上看此片 都沒找到
我喜歡 梅姐,怎麼沒看過她這部片?
我看她的電影覺得很認同她的神情
因為我也是帶點羞澀,夾雜一絲嚴肅及緊張 的神經質
看不出妳有神經質啊
聽說"誰為我伴"和"遠離非洲"是同一年上演的, 所以被遠離非洲的得獎光芒掩蓋了
戰亂之下~~
很多甜美的愛情被犧牲...
很多神聖的人性被殘害...
人生中太多的選擇,常不如己意,不斷地妥協,只因心中那個虛無飄渺的理想,活著本身就是一項挑戰。
嗯,而且有些選擇很難反悔,比如婚姻, 而生孩子更無法後悔....
這是寫實篇~,現實常經不起考驗~
所以第一段的結論我同意~很多人都說我浪漫
,實際是我必須以最大的現實和理性來維護我的某部份浪漫
~光追逐感性真的是是海市蜃樓一場空。
以最大的現實和理性來維護我的某部份浪漫--Teresa,真的是這樣耶, 可見妳對生活有很多的體會
真佩服你一口氣寫下如此感人的電影情節
戰爭實在是讓人很唾棄
我不是一口氣寫下的,我花了很多天, 一天寫一點才完成的
我很高興找到這一部曾經令我難以忘懷的電影
瑪妮 這篇故事若是出自你手
真的是太精彩囉, you are a good story-teller.
不要放棄啊,生命裏一定還有什麼被留下來,只等她向深處摸索。
或許也是這種驅動力,讓我為人生做瞭迴異的選擇
這部電影的編劇當然不是我, 但這部片挺老的, 可能不容易找到, 所以我簡單地替編劇覆述一遍
我記得看這部電影時好心痛, 雖然那時還不怎麼懂愛情
這個暑假我們才遇到一位孩子同學的朋友,因一直嚮往做一位英勇的戰士而從軍。據悉這位青年朋友從小就像一位戰鬥玩家,在他受完訓練後還很得意的說他將被派遣到阿富汗去打戰。小時候一起長大的同伴也都為他興奮、高興,就像英國王子哈利,隱名埋姓也要去阿富汗體驗戰爭。奈何這位青年朋友去了阿富汗三個月不到就被“塔利班”以欺敵的方法轟掉。塔利班先撂倒一位英軍 (受傷),他們知道憑著戰地發展出的兄弟同袍之誼,英軍一定會去救自己的同袍。然後等待你出手救人時,他們再轟掉你。這位青年朋友從小喪母,爸爸獨立撫養兩個女兒和獨子長大,現在獨子也走了,真叫人情何以勘!戰場真是一個瘋狂世界,人就像動物一樣,不是你死我活就是我死你活...
這種事聽起總是很難過, 本來好好一個男孩,送走了就回不來, 很難想像那時的母親在家等孩子回來的心情,何況要受到戰爭的殘害
但願兩次世界大戰就足以讓世人得到教訓, 不要再有第三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