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5880-1

未完成的稿子很多,生活的節奏之快,使縈繞在思緒裏的昨日,還來不及記下,一覺醒來,又成明日黃花。也不著急,更不去追,讓它們在時間裏發酵,哪一天,聞到濃醇的香氣時,打開記憶的封口,不費力地就倒出滿杯

 

DSC_5860-1 

在台灣我的村子,大家都忙著準備豐年祭,呼朋引伴的一齊回家過節。而在比利時,也是我的村子,也忙著夏季燒烤肉聚餐的傳統

 

DSC_5883-1JPG

 這種派對不大,只請同一條街上約四百公尺之內的鄰居。平日工作忙碌,只有幾句招呼閒話,趁夏天天黑得晚,一到六點,把前面的巷子封了,搭個帳蓬就可以烤肉

 

DSC_5893-1

這種交誼的目的是為了增進街坊之間的互動,知道同一條街上都住些什麼人,做什麼工作,有守望相助的意思,同時也避免獨居老人在家死亡多日,郤無人察覺。但這種事在法蘭德斯還是少有,平日常見鄰居們傍晚閒來無事,排排坐在巷口的長椅上聊天,誰家有什麼動靜,總是隔日在麵包店或肉舖就會傳開。

 

DSC_5869-1

佛萊蒙傳統而保守,他們成年後通常在父母家不遠處安居,不輕易遷移,為了省汽油錢,他們結集三四人同車去上班,寧願開一個多小時的車到外地工作,也不願遷到公司所在地,因此附近幾個村裏的居民,大都有親戚關係

 

 DSC_5894.-1JPG

十幾二十年來,外來移民和難民一波一波湧入,人口的結構逐漸改變有些網友評論這種現象是"劣幣驅逐良幣",那意思似乎是說,佛萊蒙的優秀文化會被較次的取代,我倒不這麼想,因為人也會隨著環境改變,移民必須入境隨俗,與當地人在相同的制度下共生,遵守當地的法律和社會規範,藉由耳濡目染,滲透到生活習慣而被內化成為價值觀後,外來移民被同化是遲早,也幾乎不可避免。我倒認為文化和人種的多樣性豐富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特別是在公共活動中,能感受到多元文化的精彩和趣味性,連平時道貌岸然的佛萊蒙都會看起來比平日輕鬆

 

DSC_5924-1

 佛萊蒙當然有很多優點,他們堅毅、固執而守法,他們顯然比亞洲人更重視公平原則,這種觀念之深入骨髓甚至到了不偏袒家人的地步。初始我因不能理解而常常誤會他們的原意,後來,才體認到人不是天生就講公平的,是制度使他們為了悍衞自已的"私利", 所以才變得更擁護公平。

 

DSC_5977-1

 有時朋友問我,難道旅居異國多年,我不曾遭受別人的異樣眼光和公開的歧視嗎?這一點我要很不好意思地說,我在自已的國家受到的種族歧視比在國外多。這種歧視不只是在言語和眼神裏,也在實質的生活中,不同的文化和生活習性的兩種人在一起生活,摩擦本來就比較多台灣厚此薄彼的制度設計,加劇了彼此間的敵意,政客為了將來的鑽空,似乎也沒想要改善它的意願

 

DSC_5951-1 

 比利時的制度保護所有的種族和膚色、原居民和新移民,職業無分貴賤,大家同盡義務並分享權利,在這樣的基礎上,他人的歧視頂多顯示其人的教養,對被歧視者的殺傷力很小我偶爾也會遇上這種心理不平衡的人,但很少會有人直接表現其輕蔑的目前在台灣異族通婚很尋常,血統純正的少數民族已是極少數,我幾乎不會感受到歧視,即使有也不會受它困擾,主因是我不住在台灣,生活不會因他人的偏見而改變,但對住在台灣的少數族群來說,因有生活實質的影響,感受會比較強烈

 

 DSC_5974.-1JPG

有一次公司請所有員工及其家屬聚餐,與我同座的一位佛萊蒙太太,趁著只有女眷在場時,說起缺席的一位巴西太太,那位巴西太太貌美玲瓏,大概出於嫉妒,她說完了追加一句:「恕我直言,嫁到比利時的外國女人都是看在錢的份上才嫁來的

雞腸肚腹的我,不免小心眼兒地嘀咕著:「可惜我沒嫁個有錢人,而妳也沒嫁給流浪漢。」我們的丈夫都是同事,固定薪資沒差幾個錢,她嫁的是愛情,我們是巴著錢,這是什麼道理?

是上海人會說話,與我們同桌的珣,不慌不忙地說:「以前不知道比利時有王子,否則我會天天在皇宮附近顛著屁股走貓步,說不定現在就是王妃陛下,沒有金山也有銀庫。」席間清了幾聲喉朧,便接著一陣長長的靜默

 

 DSC_6027-1

在台灣,歧視也已經不那麼露骨,網路除外,不直接面對面,更能"暢所欲言",可以掏心掏肺示眾。比利時在地理位置上是歐洲的十字路口,所以比利時兩大族群,不管是佛萊蒙或瓦隆尼,他們是四方大國多年來種族熔合的後裔,他們之間的區隔也僅是以文化和語言界定的

DSC_6019-1JPG

我住的村子離法比的邊界不遠,鄰近的村民雖然自稱是佛萊蒙,但因地緣關係,長期的交通與商業往來,使他們在語言和文化上深受法國影響,甚至還有一條鐵路直通法國西北大城Lille,只費半小時,而從Lille可以接歐洲之星通海底隧道,大約一個半小時,直達倫敦,不到三小時就去了兩個國家可以想見,到外國去渡周末,對他們就像去另一座城市吃飯一樣平常,處在這樣的地理位置,眼界自然比較開闊,異國婚姻也很常喬有不少同學的母語是法語,因為父母有一方是法國人,這種異國配對,歷來如此,所以這一帶佛萊蒙的荷蘭語方言挾雜著大量的法語詞彙,連荷蘭人都會聽得很吃力

 

 IMG_1552-1  

喬上初中時,入學登記要填上學生能使用的幾種語言,那時我真見識到這一代孩子們填寫的語言種類之多:波斯語俄語阿拉伯語...等等,大部分異國婚姻家庭的孩子在家至少說三種語言,父親的母語,母親的母語,父母彼此交談使用的語言是家庭的主要語言。韓國朋友嫁給來自比利時德語區的丈夫,因為工作之便,舉家定居在荷蘭語區的法蘭德斯,在家孩子跟她說韓語,和他們的父親說德語,全家在一起時說英語,和同學說荷蘭語,學校裏自九歲起,學法語為第一外語,到了十五、六歲,他們已經能說五種語言。喬的老師得知中文不是喬的母語,感到十分惋惜,她認為語言是父母能給孩子的一項很有價值的資產。很遺憾當時我沒有堅持到底,但每個人的精力和時間有限,無法面面俱到,但見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就是母親們最大的安慰

 

 

 

 

 

arrow
arrow

    瑪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